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
一、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
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指青少年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一类行为。这类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二、易导致故意伤害的行为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intentional injuries)主要包括携带枪支或凶器,校内外斗殴,自伤和各种自杀行为。
三、物质滥用行为
(material abuse)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吸毒食品和滥用其他药物等行为。
四、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指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机,或过度沉湎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并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以下十项中出现五项及以上者,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1、过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2、不上网时仍想网上内容;
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和焦虑;
4、期望上网的时间比目前更长;
5、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
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
7、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8、向家长、同学、老师隐瞒上网事实;
9、因上网而与老师或家长发生冲突;
10、借上网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
五、易导致性传播疾病和意外妊娠的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hiv infection, other 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 and unintended pregnancy)
六、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unhealthy dietary and weight control)主要包括不吃早餐;牛奶、蔬菜、水果摄入过少;软饮料、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体象障碍(body image),盲目减肥意念,不健康减肥行为(包括限食、不参加体育活动、长时间禁食、催吐等)。
七、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physical activity-absent behaviors)主要包括缺乏体育锻炼、缺乏户外运动、看电视时间过长、不愿步行或骑车上学、只乘电梯上下楼、长时间从事静坐活动等。
八、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unintentional injuries)这类行为可引发交通事故伤害、溺水、坠落、烧伤、烫伤等非故意伤害。
主要行为表现有:
1、不安全乘车行为;
2、骑自行车违规行为;
3、不安全游泳行为。
伤害的预防控制
一、防控对策
据who统计,伤害已成为全球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与生命。伤害的原因和后果复杂。按照伤害的意图,可分为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和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后者包括自杀与自伤(suicide and self-harm),以及儿童虐待(child abuse)和他杀(homicide)等暴力行为。
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意外伤害的全面预防控制对策,既有技术层面的内容,也有教育、法律层面的内容。
二、安全教育和社区康复
在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伤害中,应着重抓三级预防的两级。安全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关键措施之一,目标是提高父母、居民的安全意识。措施包括:改变“意外伤害是意外,不可欲知,不能预防”等错误认知,提高对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警觉性和防范伤害的自觉性;减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加强父母、教师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教育,掌握伤害的紧急处置;教育儿童青少年减少易导致伤害的行为,指导父母对子女的安全教育等。
三、法律对策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等,依循法律来消除某些可能引起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
四、监测
利用现有的疾病监测系统,监测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伤害的外部原因、因伤害缺课率、伤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等。长期不间断地收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发生、死亡、伤残和经济损失的资料,分析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或死因顺位等,可为制定意外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五、主动和被动干预
主动干预(active intervention)是个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设备,或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被动干预(positive intervention)是通过环境因素的改变来减少伤害的风险。其中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是通过对家长和儿童的安全教育,减少环境危险因素,改变危险的行为方式,增加安全行为。技术干预(或称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是通过设备与产品的设计与革新,使伤害风险减少。
研究表明,最成功的预防意外伤害的策略是技术干预,其次是教育干预。技术干预中,产品改良(如汽车使用安全气囊)的效果则优于环境改变(如道路设计等)。